全球乳業進入中國時刻
全球乳業進入“中國時刻”
中國經營報
發布時間:09-2809:43
蔣政
70年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票證時代”被當成奢侈品的牛奶,如今早已成為了生活必需品。從憑“奶票”排隊訂奶,到APP上“一鍵訂奶”,從一個幾乎沒有飲奶量和產奶量的國家,到中國乳企龍頭伊利集團位居全球第八并直指五強千億目標,中國乳業的發展讓世界矚目。
與此同時,全球化布局已經成為當下中國乳企的常規動作,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國乳企尤其是作為乳企龍頭的伊利,不斷構建和完善“全球健康生態圈”,推進全球乳業進入“中國時刻”。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中國乳業已經成為全球不可忽略的增長極,自身發展以及海外布局都在深刻影響著全球乳品市場的發展。
“當下伊利提出‘全球健康生態圈’的倡議,積極協同全球合作伙伴,拓展行業藍海。”伊利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奢侈品”變身“必需品”
在伊利集團乳業博物館,至今仍收藏著45年前的一張“月份付奶卡片”。那時,每次領取牛奶后,卡片上的對應日期都會蓋上一塊小小的紅印,取奶記錄和飲奶時光留在了這張卡片上,也鮮活珍藏在百姓的記憶中。
在呼和浩特市民陳繼華的記憶里,關系著一家人的“福祉”的票證中,唯獨牛奶票令她印象最為深刻。“那時的印象就是總吃不飽,幾乎不可能喝上牛奶。”剛上初中那會兒,陳繼華的身體特別不好,一個遠房親戚得知后特意給家里送來一張牛奶票。陳繼華的哥哥從此多了一項任務——每天提著玻璃瓶子去供銷站打牛奶。
陳繼華還記得呼和浩特天寒地凍,哥哥從外面回來時膝蓋和胳膊肘都摔破了,可是手里的牛奶瓶卻安然無恙。“哥哥舉著牛奶瓶,還沖我笑。每次回憶起這一幕,心里都不是滋味。”
《中國統計年鑒(1980)》顯示,1949年,全國只有 4 家乳品廠,12萬頭奶牛,年產奶量20萬噸,平均每人每年0.4公斤。陳繼華當年喝的牛奶來自伊利集團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合作奶牛場,它成立于1956年。
后來,牛奶開始逐漸普及。從“沒見過、沒地兒買”,到種類豐富、購買便利,牛奶進入尋常百姓家。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在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乳制品企業 587 家,全國規模以上企業乳制品產量 2687.1 萬噸,其中液體乳產量 2505.6 萬噸,乳粉產量 96.8 萬噸,嬰幼兒配方乳粉產量約 95 萬噸。
伊利2019年半年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實現營收450.71億元,實現凈利潤近40億元。伊利目前穩居全球乳業8強,并多年蟬聯亞洲乳業第一。
記者梳理中國乳業發展歷史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受當時牛奶加工技術所限,牛奶再香甜,也難以打破“保質期短、運輸半徑窄”的局限,無法運到全國各地。
在快消行業資深觀察人士馮啟看來,讓牛奶走進千家萬戶,并開啟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源自1997年的伊利。
1997年,伊利引入利樂液態奶生產線,極大地延長了液態奶的保質期;1999年,伊利大規模引進“利樂包”等國際主流技術,開創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上世紀90年代,伊利雖然實現了一定的經濟規模,也引進了很多高新技術,但這些技術的核心被卡在外國企業手里,生產線維護成本非常高。經過反復推敲,伊利終于掌握了維護甚至改進生產線的核心技術。伊利技術員還大膽創新,僅在一條生產線上的技術創新就接近20個。有了自主技術能力,國內的液態奶行業登上了新的臺階,全行業開始了高速發展。
“伊利液態奶業務的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伊利其他產品品類(冷飲、奶粉)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整個中國乳業的發展,開啟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改變了中國人的飲奶習慣。”馮啟認為。
伊利突破地域限制,開創了中國的液態奶時代,讓“沒見過、沒地兒買”的牛奶隨著車隊從內蒙古到達了大江南北,打破了保質期短的局限、跨越“區域經濟”屏障,奠定我國乳業迎來大發展“黃金時代”的基礎。
“70年來,中國乳品產量實現連續跨越三個千萬噸;2018年乳業標準化程度、規?;潭纫呀涍_到61.4%。”日前,在2019中國全球乳業(CGD)合作與發展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奶業處處長鄧興照曬出了中國乳業發展的“成績單”。
當下,走進任何一家超市,貨架上一定都會擺滿各式各樣的乳制品。昔日“一票難求”的牛奶,早就成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
中國品質背后的“中國智造”
中國乳業經歷了由少到多、由匱乏到豐富的過程。同時,中國乳制品的品質,同樣經歷著淬變。
2018年5月,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著重指出,加快推進奶業振興,最終檢驗的結果要看消費者與市場是否認可,重中之重是質量安全是否得到根本保證。
“我國乳制品的生產設施設備,管理技術等達到甚至超過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達3075萬噸,人均乳制品消費量34.3公斤,乳制品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在99%以上,2018年乳制品整體抽檢合格率為99.7%,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合格率達到99.9%。”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生產安全監督管理司司長馬純良在日前的一次會議上公開表示。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市場產品極大豐富,消費者不再擔心有無的問題,而是加強了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特別是在中老年和兒童等群體,這迫使中國乳企不得不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乳業專家宋亮說。
近年來,多家乳企先后推出高端產品,以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多元化需求,如伊利推出金典、安慕希、甄稀、金領冠塞納牧等高端產品。
記者了解到,在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伊利后,該公司正式全面啟動“質量領先戰略”,將食品安全工作延伸至全球產業鏈條上的所有合作伙伴,系統性構建全球質量管理體系;2017年,伊利提出建立“全產業鏈質量管理生態圈”的戰略圖景,通過利益共享機制,集結全產業之力為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致力于生產100%安全、100%健康的乳制品,將質量管理工作戰略升級為‘質量領先3210戰略’,保證食品安全事件零發生。”伊利方面表示。
事實上,中國品質背后是“中國智造”在支撐。一直以來,伊利將“伊利即品質”作為企業信條,以“國際化”與“創新”為驅動,持續提供高品質產品與服務,向“成為全球最值得信賴的健康食品提供者”的愿景邁進。
伊利方面告訴記者,該公司整合海內外研發資源,從全球視角布設一張涵蓋全球領先研發機構的全球創新網絡,在2016年搭建實時洞察消費者需求的大數據雷達平臺,經過幾年的創新研發,平臺覆蓋數據源達到420多個,不斷積累的消費者數據超過8.4億條,有效數據量級達到全網聲量的95%。伊利的暢輕酸奶,便是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中國女性選酸奶時既要營養美味又要保持身材這一潛在需求后開發出來的。2018年,伊利研發費用達到4.6億元,遠超同行業其他企業。這種對創新長期的關注和投入,才讓伊利一直走在行業的前端。
伊利通過調研發現,90%的中國人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癥,在飲奶后容易出現腹瀉、腹脹等問題。為弄清楚乳糖酶缺乏對人體飲奶的影響,伊利在全國不同區域開展了一次覆蓋數千人的樣本篩查。經過4年、上千次的實驗,伊利研發小組通過“LHT乳糖水解技術”,將牛奶中90%以上的乳糖分解成易于吸收的葡萄糖和半乳糖,生產出國內首款有效解決乳糖不耐受的舒化奶。
整個行業品質的提升,離不開龍頭企業的帶動。龍頭企業的品質引領,帶動了乳業品質和行業價值鏈的整體提升,而伊利也成為國人最愛的乳品之選。根據凱度消費者指數發布的《2019年亞洲品牌足跡報告》,伊利品牌滲透率高達90.9%,這意味著全國超9成家庭選擇伊利。報告顯示,伊利各項指標數據在榜單中遙遙領先于其他品牌,成為中國消費者選擇最多的品牌,持續領跑中國快消品市場。
“在過去的十年,中國乳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圍繞安全,初步建立起更加科學的監管體系。用將近五年時間進一步完善自身監管體系,從而讓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監管體系上處于世界最嚴且領先地位。”宋亮表示。
全球化布局
如今,當你走進超市拿起一盒包裝好的酸奶,很難想象里面融合了多少來自全世界的智慧成果。消費者常見的伊利安慕希希臘風味酸奶采用希臘發酵風味、引入歐洲的創新研發技術……它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享受到匯聚全世界智慧的營養乳制品。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全球乳業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乳企要想生產更加優質的產品,并謀其進一步的發展,籌劃全球化布局勢在必行。
在剛剛舉辦的2019中國全球乳業(CGD)合作與發展論壇上,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巡視員唐光江介紹,2018年以來,我國先后與以色列、俄羅斯、越南、吉爾吉斯斯坦、塞爾維亞等國簽訂了議定書,截至目前獲得我國進口乳品準入資格的國家和地區已經達到50個,境外企業已達2627家,乳品生產企業103家。
與此同時,更多的中國乳企開始走出國門,迎接世界的挑戰:建設海外工廠、收購國外品牌、引入國際先進技術、設備及人才等等。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共有17家企業在境外投資奶業。這其中當然包括乳企龍頭伊利。
伊利方面提到,近年來,伊利不斷加快國際化進程。2019年9月18日,伊利安慕希正式在東南亞上市。不久前的8月1日,伊利收購新西蘭WestlandCo-operative Dairy Company Limited100%股權交割儀式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伊利將這一收購認定為“加速全球產業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去年的11月,伊利集團收購泰國本土最大冰淇淋企業Chomthana,并于當天在泰國曼谷隆重舉行了簽約儀式。這是繼一個月前Joyday冰淇淋系列產品在印尼上市后,伊利集團與東南亞市場的再次攜手。
“伊利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從‘全球織網’到打造‘全球智慧鏈’,再到‘讓世界共享健康’,伊利全力打造全球健康生態圈,持續推動全球乳業‘資源互補、創新協同、互利共贏’。”伊利方面告訴記者。
多位業內人士提到,通過全球化布局,中國企業不僅實現了自身更大的發展,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最初的采購商、生產商到現在的全球產業鏈協同發展的領頭羊,伊利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轉變。
事實上,過去幾年,我國多家乳企都在積極布局海外建設,在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優質奶源地,中國乳企的身影從未缺席。另一方面,國外資本和國際乳業巨頭大量進入中國,紛紛同本土乳企展開各種合作,搶灘中國市場。
馮啟認為,在國際化上,國內乳企的策略不盡相同。比如伊利的國際化戰略被稱為“全球織網”,構建了全球資源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全球市場體系三大體系,核心是用全球最優質的資源服務中國的市場。
“從乳企近年來的國際化動作看,國內大型乳企的國際化布局第一階段已經實現了建廠和投產,而其拓展的步伐并沒有減緩,兼并重組將成為第二階段的主要投資方式。不過參考目前國際市場的發展情況,本土品牌國際化仍是條漫長的道路。”馮啟說。
不可忽視的是,在全球化進程中,標準制定問題直接影響著中國乳業的國際話語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在去年舉行的中國消費品標準化論壇上曾明確表示,中國乳業的國際聲音還很薄弱,這與我國的市場行情極不對稱。強調乳業標準化建設,有利于推動行業的整體進步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中國龍頭乳企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
宋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際標準是既定和成熟的,中國乳企參與其中的難度很大。不過,中國乳企如果能夠掌握國際乳品研發體系、相關產品標準的制定,以及產品升級后帶來標準制定,將有利于提升中國乳業的國際話語權。
記者了解到,2018年,中國乳業就迎來了第一個消費品標準化試點項目,該項目是國家標準委員會發起,伊利是我國唯一一家入選的乳企。
“伊利充分認識到‘標準’的重要意義,一直以來都在加快標準化建設,實施標準化戰略,對外輸出中國標準。這既是中國乳業面臨的緊迫任務,也是需要大家共同承擔的使命。”伊利方面表示。
挑戰中蘊含的機遇
70年風云際會。中國乳業的巨大發展,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國際乳品聯合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名譽主席宋昆岡認為,我國原奶生產增長乏力,乳制品產量增長速度放緩,奶源不足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實,上游養殖企業與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博弈長期存在?!蛾P于進一步促進奶業振興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促進養殖加工融合發展,采取相互持股等形式,建立互利共贏的紐帶。加強奶業上下游產業鏈的結合,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已成為當前業界的共識。
記者了解到,多家乳企為此展開探索。伊利方面表示,針對上下游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慢和融資貴的困境,公司推出以“核心企業承擔實質性風險責任”為特色的產融結合模式,助力上下游合作伙伴解決融資難題。
伊利集團副總裁張軼鵬此前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早在2009年,伊利就開始發展產業鏈金融。截至目前,伊利已經為5000余戶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金融扶持,累計幫扶金額達到了400多億元。2016年,伊利成立了“牧場合作伙伴發展學院”“供應商發展學院”和“經銷商發展學院”三大學院,實現了協同價值最大化。
事實上,為進一步強化對上游原奶的控制力,中國乳企紛紛開始布局上游。此外,生鮮乳生產與進口乳制品增長不平衡,國產乳制品市場培育不充分,近五年進口乳制品占據了新增消費市場的80%。這一問題依然困擾著整個中國乳業。
不過,在任何一次改變的背后,都意味著發展機遇。在宋亮看來,我國功能、專業市場需求巨大。乳企開始向保健食品領域拓展,進行經營多元化;“少子老齡化”將推動服務消費成主流,多元化、個性化市場繼續高速發展;營養技術研究將成為市場核心競爭力。
“從未來市場機會和現實競爭格局看,專業食品是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且以技術為屏障,不斷細分和專業化,研究實力將成為乳企市場競爭核心力。”宋亮說。
伊利方面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公司自2003年開始母乳研究工作,將其應用到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研制開發當中,于2007年建立起中國企業首個“母乳研究數據庫”,在2009年成立了伊利母嬰營養研究中心,并在2018年發展成為伊利母嬰營養研究院,進一步加強奶粉營養研發能力。
“技術研究實力將成為乳企市場競爭核心力。”宋亮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瞬息萬變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同在。世界乳業的未來正看向中國,而中國乳業的未來,在伊利的“全球健康生態圈”的圖景中,正愈加清晰。